书刊装帧设计:尽显文化魅力
东方美学 的思维,注入生命的设计,炽热的人文情感……“疾风迅雷 ——杉浦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展,11月23日结束北 京站展览后迅速移师深圳。与此同时,《疾风迅雷——杉浦 康平杂志设计半个世纪》和《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中文简体版也由三联书店出版 。
《疾风迅雷》是设计大师杉浦康 平平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和首次作品展,它精选了杉浦全部 作品中480幅精美的图版。《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则汇集了杉浦康平与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的平面设 计师津野海太郎、安尚秀、郑丙圭、吕敬人、黄永松、R. K.乔希、柯蒂·特里维迪等就“何谓亚洲文化”和“怎样 弘扬亚洲传统文化”的对谈。
装帧 设计是风格经济
杉浦在半个世纪中 共设计杂志40种,逾2000册,他在设计中融入了各个 学科的特点和风格。比如,《都市住宅》杂志的封面运用了 建筑结构透视图,那是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用鸭嘴笔一点点 画出来的;《游》等杂志的封面也都各具特色。
杉浦于1966年从建筑设计转到平面设计, 他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通性,他常用手指做 比:从食指开始一路数来,分别是美术,音乐,戏剧和文学 。“它们当然可以从各自角度独自发展。但人的手会攥拳, 艺术也是一样,一个艺术只表现一方面智慧,但是它们合拢 后,可以做所有的事。”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认为,杉浦的设计之所以出类拔萃,与 他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对建筑学、音乐的理解和在 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造诣,都给予了杉浦设计灵感。吕敬 人强调平面设计师要通五感,即视、听、触、味、嗅,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版界曾有的“装帧局限性”现在应该 被打破。
同时,杉浦康平强调“书 是立体的建筑”,十分重视对书脊的设计创新。创刊于19 70年的《银花》季刊,几乎所有的书脊都由编辑部掌握, 但杉浦设计时偏偏涉足“禁区”,让书脊反映每期的两个专 辑,并嵌入“世界上最斜的四色彩图。《游》的第9、10 两期书脊,则采用了“秘符化”设计,顺着竖排杂志作者的 人名,而将所有字母的第一个音连起来,一首诗跃然纸上。
设计师陆智昌也认为首先要吃透所 设计的图书的内容,封面是书的表情。他在设计《杜拉斯作 品系列》封面时,每一本封面的颜色都是按照小说的内容来 挑选的。针对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的盲目跟风,陆智昌表示 有所创新的借鉴是被欢迎的,但机械的模仿是不对的,设计 师设计时必须要明确设计的关键所在。
北京一石文化主编董秀玉认为这就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在设计上投入一,则会产生出几倍于此的效果,这也就是风 格经济。
“我在中国看到了梦”
在“疾风迅雷”展览的同时,“当代 中国平面设计家邀请展”也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杉浦康平称 自己在中国设计家的作品中看到了未来平面设计的走向,在 中国看到了梦。
杉浦康平特别重视 汉字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汉字、假名合一的文字为 他70年代从德国乌尔姆大学任教结束回到日本之后的设计 带来重大的转机,并成为他设计的重要语法。他说:“对中 国书籍文化和亚洲传统的探求才是我的创作思维之母”。汉 字、象形字、书法等都给了杉浦灵感,“文字与图像,是悠 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类”。杉浦康平在1001期《游 》封面上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游”字,其实这是错字白字大 集合的封面构成,其着眼点在于汉字表记上挥之不去的错位 与混乱。
吕敬人曾在日本师从杉浦 康平学习平面设计,对于杉浦先生对自己在运用汉语进行平 面设计方面的启发之大尤为感慨。吕敬人认为东方的设计风 格倾向于凸显整体的生命的喧腾,因此我们的设计“充满了 设计”。东方文化的根源在中国,汉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 很值得研究和应用的,更何况书籍和杂志都是文字的载体。 但是目前人们对汉字的淡漠,以至于让人们看不到文字的灵 性,而杉浦对于汉字的研究,反而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大的启 示。
邀请展上展出了今年获德国莱 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奖的《曹雪芹风筝艺术》,和2 004年获该奖唯一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谈及“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奖标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 委员吕敬人介绍道,其标准正是“代表中国”,第一内容要 反映民俗文化;第二设计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多运用传统设 计,例如线装书、筒子页;第三要有工艺性,印刷质量要好 ;第四书内文字、线条、整体构成具有创造性。总之,一本 书的整体感觉要亲切又不浮华,中国化但又融入现代的时尚 因素,才符合“最美的书”评选标准。
平面设计理当创新
在中国平面 设计家邀请展上,有参观者对书籍装帧设计过于奢华的现象 感到不解,对此,吕敬人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用 于收藏的书、甚至国家礼宾书确实需要精致,这样才便于保 存,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物有所值。读者平常 阅读的书越便宜越好。”
吕敬人同 时认为,不论奢华与否,我国平面设计整体上缺乏创新、缺 乏想像力和概念,要鼓励设计师进行试验,试验性的书不能 定义为奢华。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吴勇 曾用水槽设计出《水立方》的书,它不会出现在书店里,但 是这是对平面设计的一种探索。现在我们的平面设计缺乏张 力。“杉浦康平正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先行者,这次‘疾风迅 雷’展览上他的好多平面设计也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来 展示的,这些对于我国设计师有很大的启示,普通读者也应 该由此突破传统想法的误区。”
杉 浦康平本人也认为设计师以有效的行为、方法论告诉人们信 息的诞生,是设计的主要作用;设计作品的发光是它第一次 在社会上出现的瞬间,珍视这一接触的瞬间,并倾注自己的 全部力量,是设计师的使命。(
《疾风迅雷》是设计大师杉浦康 平平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和首次作品展,它精选了杉浦全部 作品中480幅精美的图版。《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则汇集了杉浦康平与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的平面设 计师津野海太郎、安尚秀、郑丙圭、吕敬人、黄永松、R. K.乔希、柯蒂·特里维迪等就“何谓亚洲文化”和“怎样 弘扬亚洲传统文化”的对谈。
装帧 设计是风格经济
杉浦在半个世纪中 共设计杂志40种,逾2000册,他在设计中融入了各个 学科的特点和风格。比如,《都市住宅》杂志的封面运用了 建筑结构透视图,那是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用鸭嘴笔一点点 画出来的;《游》等杂志的封面也都各具特色。
杉浦于1966年从建筑设计转到平面设计, 他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通性,他常用手指做 比:从食指开始一路数来,分别是美术,音乐,戏剧和文学 。“它们当然可以从各自角度独自发展。但人的手会攥拳, 艺术也是一样,一个艺术只表现一方面智慧,但是它们合拢 后,可以做所有的事。”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认为,杉浦的设计之所以出类拔萃,与 他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对建筑学、音乐的理解和在 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造诣,都给予了杉浦设计灵感。吕敬 人强调平面设计师要通五感,即视、听、触、味、嗅,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版界曾有的“装帧局限性”现在应该 被打破。
同时,杉浦康平强调“书 是立体的建筑”,十分重视对书脊的设计创新。创刊于19 70年的《银花》季刊,几乎所有的书脊都由编辑部掌握, 但杉浦设计时偏偏涉足“禁区”,让书脊反映每期的两个专 辑,并嵌入“世界上最斜的四色彩图。《游》的第9、10 两期书脊,则采用了“秘符化”设计,顺着竖排杂志作者的 人名,而将所有字母的第一个音连起来,一首诗跃然纸上。
设计师陆智昌也认为首先要吃透所 设计的图书的内容,封面是书的表情。他在设计《杜拉斯作 品系列》封面时,每一本封面的颜色都是按照小说的内容来 挑选的。针对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的盲目跟风,陆智昌表示 有所创新的借鉴是被欢迎的,但机械的模仿是不对的,设计 师设计时必须要明确设计的关键所在。
北京一石文化主编董秀玉认为这就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在设计上投入一,则会产生出几倍于此的效果,这也就是风 格经济。
“我在中国看到了梦”
在“疾风迅雷”展览的同时,“当代 中国平面设计家邀请展”也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杉浦康平称 自己在中国设计家的作品中看到了未来平面设计的走向,在 中国看到了梦。
杉浦康平特别重视 汉字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汉字、假名合一的文字为 他70年代从德国乌尔姆大学任教结束回到日本之后的设计 带来重大的转机,并成为他设计的重要语法。他说:“对中 国书籍文化和亚洲传统的探求才是我的创作思维之母”。汉 字、象形字、书法等都给了杉浦灵感,“文字与图像,是悠 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类”。杉浦康平在1001期《游 》封面上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游”字,其实这是错字白字大 集合的封面构成,其着眼点在于汉字表记上挥之不去的错位 与混乱。
吕敬人曾在日本师从杉浦 康平学习平面设计,对于杉浦先生对自己在运用汉语进行平 面设计方面的启发之大尤为感慨。吕敬人认为东方的设计风 格倾向于凸显整体的生命的喧腾,因此我们的设计“充满了 设计”。东方文化的根源在中国,汉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 很值得研究和应用的,更何况书籍和杂志都是文字的载体。 但是目前人们对汉字的淡漠,以至于让人们看不到文字的灵 性,而杉浦对于汉字的研究,反而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大的启 示。
邀请展上展出了今年获德国莱 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奖的《曹雪芹风筝艺术》,和2 004年获该奖唯一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谈及“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奖标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 委员吕敬人介绍道,其标准正是“代表中国”,第一内容要 反映民俗文化;第二设计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多运用传统设 计,例如线装书、筒子页;第三要有工艺性,印刷质量要好 ;第四书内文字、线条、整体构成具有创造性。总之,一本 书的整体感觉要亲切又不浮华,中国化但又融入现代的时尚 因素,才符合“最美的书”评选标准。
平面设计理当创新
在中国平面 设计家邀请展上,有参观者对书籍装帧设计过于奢华的现象 感到不解,对此,吕敬人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用 于收藏的书、甚至国家礼宾书确实需要精致,这样才便于保 存,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物有所值。读者平常 阅读的书越便宜越好。”
吕敬人同 时认为,不论奢华与否,我国平面设计整体上缺乏创新、缺 乏想像力和概念,要鼓励设计师进行试验,试验性的书不能 定义为奢华。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吴勇 曾用水槽设计出《水立方》的书,它不会出现在书店里,但 是这是对平面设计的一种探索。现在我们的平面设计缺乏张 力。“杉浦康平正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先行者,这次‘疾风迅 雷’展览上他的好多平面设计也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来 展示的,这些对于我国设计师有很大的启示,普通读者也应 该由此突破传统想法的误区。”
杉 浦康平本人也认为设计师以有效的行为、方法论告诉人们信 息的诞生,是设计的主要作用;设计作品的发光是它第一次 在社会上出现的瞬间,珍视这一接触的瞬间,并倾注自己的 全部力量,是设计师的使命。(